“辉煌十一五 迈向新时期”系列报道——回眸“十一五”:锐意改革,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
“十一五”期间,学院紧紧抓住高职教育发展机遇,围绕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三大重点工作,坚持以专业建设为核心,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实施“三品三重一名”(即建设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精品专业、三级重点课程及教学名师)质量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
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是保持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院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根本,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按照“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行业企业需求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课程改革与建设,建立有效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使教学改革的成果落实到每一名教师、每一门课程,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进一步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学院将社会调研纳入常规制度,按照“建设好区域支柱产业需要的专业”思路,2007年底正式启动了“走进工厂,走进车间”社会调研活动,全院各部门、系部广泛深入企业、工厂,调研范围从柳州走向了全国,调研内容包括了解政策变化、行业发展情况、本地区相关行业的企业发展情况、员工素质情况、人才需求状况、未来需求预测及专业人才教育情况等方面。调研活动对于提高企业服务意识、明确专业定位、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开发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深化“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专业根据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探索、实践、建立了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设计、重构课程体系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制订课程标准,开发了一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案例等融教、学、做的一体化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对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才质量。
2008年1月,机电工程系数控技术专业的一场工作任务分析会,迈出了柳职院以实际行动践行职业教育“开放性”的第一步。该专业将企业一线的班组长、技术人员请到学院,真正按照区域支柱产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需的能力结构开展专业建设,成为了其它专业建设改革的航标。到目前为止,学院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来自企业的具有丰富的实践专家和国内外知名职业教育专家一起,对数控技术、机电设备与维修、汽车检测与维修、电气自动化、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40多个专业开展了80多场工作任务分析会。各专业在工作分析会得出的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进行了从典型工作任务到工作领域再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从内容和形式的维度,系统设计“二维”课程体系:内容维度,包括“基本素质教育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教学目标均源于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二者相互融合、彼此渗透,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形式维度,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二者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一课堂侧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课堂教学为主,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第二课堂侧重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主。两个维度包括教育教学活动的四个模块。不同的模块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教育合力。改变了过去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之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相互脱离、相互孤立的状况。
课程建设的结果最终要物化为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自被确立为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以来,柳职院加大了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和自编讲义的编写工作,吸纳企业专家参与学院教材编写,实现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全院共公开出版了61种特色教材。近三年,重点专业与柳州29所企业(院校)合作,共同编写出版了特色教材(讲义)32种,其中全国规划教材7种。重点专业立项院级规划教材44种。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与改革,现已取得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4个、省级精品专业1个、省级优质专业16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7门,院级精品课程66门,精品课程在数量、质量上都位列全区高职高专院校前列。2009年,国家级教学名师林若森教授主持的“高职数控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项目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同时还获得自治区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得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课题14项。(文/蒋玉梅)
与企业专家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作任务分析
学院精品课公开课(之一)现场
课堂上,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参与学习
各系纷纷赴企业调研